中国当今大众审美,征文及讨论

chinese aesthetics discuss
中国当今大众审美,看上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不像“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之类的语句给人一种理论的或者形而上的感觉,但似乎听上去也是很“悬”的题目,实际上我们在这以此为题,展开的讨论却是非常平白或者务实的,就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怎样的东西?”“大众的各种审美形态?”“人们对某一东西或某一形式的喜好来自于何?”“什么样的形式是受人们欢迎的?”“怎样的风格是符合当今社会?”“圆的和方的相比,哪一个更受欢迎?”“现今中国人有自己较独特的形式美上的偏好吗?”“我们的大众审美中有何问题吗?”“在设计过程中为了迎合大众有没有过类似降低规格的心态?”……有些正是我们设计过程中会问自己的问题,当我们停下笔,去思考设计要面对的对象,所牵涉到的一些问题都可以包含于其中,我们之所以起这么一个大的标题,除了它能囊括更广的话题外,也可促使我们往深处探究一下。

我们以此为题,展开一个征文及讨论活动,以后这里会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大家可以展开讨论,同时也欢迎大家投稿以及组织讨论,就谈“中国当今大众审美”这个“大话题”,我们只要求你所说的就是你所想的,无论你的观点或看法是怎样,有时你可能会认为这些想法很片面很个人,没有代表性,或者很粗浅没有理论知识做铺垫,只是个人的感觉体验上的一种总结,这些都没关系,因为参与之中必然也会让我们进行一些深入思考。我们不接受的是没有经过自己思考或者认可的一种知识或观点的搬迁或嫁接,求质朴不求表面的华丽,从世俗的表面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欢迎大家参与。

之所以想到这个主题,除了内在的原因,比如从事设计肯定要牵涉这个问题,另外当今社会的快速变化也引诱我们不再停留于一些表象而去思考一些更内在的一些东西,如果是大众的审美及喜好一尘不变,我们就没有太高的主动性去探究,但是如果看上去人们一天一个喜好,就会刺激我们去寻找一些轨迹或者“到底”。

——————

我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想到一幅图,就是上图。看上去和一些表达“现象到本质”的逻辑类似,有背景,有表层,有内层,有核心。那么在这个“中国当今大众审美”主题上,我们将大众作为一个个体来看待的话,背景就是它的外在,从表层到内层到核心则是这个个体的内在。背景可以概括为这个个体所处的社会、经济、思想等的一些客观环境,我们将大众作为一个个体的话,那么这个个体的内在一般来说也就是个体的外在,因为除了大众就再无外在了,比如说“追求个体的解放”是属于外在还是内在呢?即是属于上图的背景还是圆内呢?为了不陷入概念的纠纷,这里将个体的内在定为外在的一种积聚并通过审美这个限定主题表现出的显明特征,我们可以将背景看作散落的沙子,那么这几个圆就是沙子积聚而成的沙堆。那么不同的圆,表层、内层和核心代表什么呢?表层就是审美行为中的现象,即通过观察直接能见的,比如人们喜欢硬朗明快这样的一个现象,那么内层就是表层的一个基础,滋生表层各种现象的土壤,比如对某种文化的追求,而核心就像种子,是内在的精神所在,比如价值观、哲学等。从图上可以简单得到这两条路线,核心到内在到外在,从精神散发到文化再从喜好的表现出来,另外一条是表层经过积淀成为内层然后成为核心,但是,如果把这图和中国当今的大众审美相结合的话,我们可能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幅图了。
chinese aesthetics discuss
单是第一幅图只是一个平面的视角,如果我们从立体的角度来看,那么第一幅图可以看成一个顶视图,而第二幅即上图,就是一个前视图。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个圆,表层、内层和核心并非完全融合一体,而是像气泡一样叠加起来的。这和我们以前提到的一些关于“根基”的讨论统一起来了,当今的大众审美中也有脱节的现象,即三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非常薄弱,反而支撑起这三者的是它的外在。如我们上面所说,外在和内在也是有共生的关系的,但是相比内在之间的本质与表象之间的必然关系不一样的,外在和内在的关系更加宏观而没有明确的必然关系,有时候只是一种影响。举例说,依赖于信息和知识的喜好,由于信息更新很快,没有一种自我的辨识消化过程,使得这个喜好已经脱离了自我,为什么喜欢这个东西?主要决定于所处的环境比如他人都喜欢、现在流行这、书上说的……而不是从自我的内在获得认同或者共鸣的,这样从表层积淀到内层到核心更是无从谈起了。

上面这两端只是在提到这个主题是想到的一幅图像并稍加描述,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出这个主题“中国当今大众审美”,今后我们将会组织一些更具体的话题或案列来展开讨论,如果你现在就有一些想法和观点,可以投稿然后我们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