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一下结

节日快乐!

随俗,到年底总结一下,为什么不呢?

Hi-iD.com 从 2005年4月8号开始到现在2又2/3年,其中有得有失,失去的是看不到的,所以总结的就是得到的。

简单说,每篇文章(这是第1,287篇)都会让人获取些东西,毕竟为更新而更新的文章是极少数的,所以从最大的方面来说。如果按照年来划分阶段(差不多算三年),也就几个词语。

1,creativity (创新)

2,normal (平常)

3,我,清晰,确切


creativity (创新)

creativity,就是指 van den puup 说出的那个词。

大概在04年年底接触 blog,那时候想寻找一款类似写日记方式的软件,可以在电脑上记录一些东西,大概就是所看所思的东西,因为我不太喜欢速写本,一张张白纸不好管理(现在只要一个链接就可以回到以前),但是没有找到满意的。然后发现了Blog,虽然之前看的Gizmodo,core77内容也是blog形式的,非常喜欢这种内容组合形式,但直到发现了blog,信息的面一下子广了,而且各种设计类的blog开始出现,让人应接不暇。那时候国内设计类的网站除了门户式的就是论坛式的,门户式的网站感觉就是一大箩筐的分不清的东西,看着让人没底,而论坛太局限。而且从关注的设计面来说,这些网站普遍同质化,所以那时候一边收藏各种国外的新设计网站,特别是blog,一边寻找适合的blog平台,各种博客网站注册试用一番,最终自然走向自己架设。

一旦从一个链接转到另一个链接,一个设计看到另外一个设计,立马发现以前的接触面太小了,记得当时国内网上流行的设计就是Mr.P之类的情趣化设计。现在不仅可以看到一些著名设计师的最新作品,而且还有很多以前根本没有听过的设计师的设计,还可以看到各国年轻设计师的作品,不再是国内网站延时的图片报道,更重要的还有信息,内容。除了商业性的设计,还可以看到五花八门的设计,艺术偏向的,探索方向的等等。发现创新无处不在,如同饥渴之人遇到甘泉美食,大口大口的吞先。

当时想的就是“表现”,把自己独特的一面表现出来,就是创新。所以这个creativity更多的是情绪,如果是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形式,概念、造型……,马上会在印象上加分。记得当时国内也是web2.0大热,当时的web2.0还不是一股风的抄袭,还是有一些创新的网站,但很多不久就消失了,其中的一些web2.0网站就是源于激情和骚热,“这个也可以做一个新玩意”,当时设计也是,这个不错,这个有意思,这玩意新鲜,我怎么没想到,我以前想到过,……但激情是短暂的,这样大概过了4个月,就出现“审美疲劳综合症

之后为用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什么是我认为真正不错的设计”,是因为图片漂亮?炫?著名设计师的作品?著名网站的介绍?想法奇特,想人不敢想?体积?特定背景?……

后来碰到了normal

normal (平常)

我觉得这个过度是很自然的,并不是到了Super Normal | 平常至极这篇文章的出现(2006.07.15,仍然是目前评论最多的文章),因为这个平常并不是指Jasper Morrison 和 Naoto Fukasawa 的 Super Normal,而是这个Super Normal之于我的normal,当然 Super Normal 这篇文章的出现来极大的推动了一把。

对于我个人来说,normal 不仅仅只是一种风格,而是态度。举个例子说,当我看着网上的设计,觉得这个设计很不错,但是你发现不了你手上的鼠标也不错,我看着各种媒体上的设计觉得很不错,不会把目光放到一个流动摊点上的小玩意也不错,我会看着商场中精心布置的产品觉得很不错,不会去注意商场门口的风幕机也不错……会觉得你看到的东西很不错,而不会觉得看不到的东西也很不错。即使你觉得它们也许也不错,但不会从地位上把它们绝对平衡起来,不会把网上精心宣传的著名设计师的设计和手上鼠标设计师的设计在态度上绝对等同起来。发现自己目光更多的是聚焦,而不是涣散,即使会去发现平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但是目光仍然是聚焦的。

normal 就是“众生平等”,至少可以在心里将一切先放在同一个平面上然后再做比较(没有任何因素的干扰),这一点影响不仅仅在设计上。

接着思考“什么是我认为真正不错的设计”。

我,清晰,确切

确切的说到这几个词,是在设计能向 Apple 学什么?(2007.10.25)说到的,相对于前面两个词语,这个的意义可能更“战术”一点。

最开始的激情会导致理智的缺失,这样画出来的线就是歪歪扭扭,但是我们最终需要的结果是一条直线,越笔直越好。我想这也是我们平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差不多”之类的模糊思想。这也是我认为 Apple 产品优秀之处,可以拿 iPhone 和去年那些不怎么成功的产品比较(特别是大厂子的新产品),如果说一个设计有点让自己摸不着头脑,或者牵强,那么它在消费者面前将变得更充满变数。

至于“我”,我想这是每个设计师需要面对的问题。看到的并不是“我”的,认同的并不是“我”的,收藏的并不是“我”的,记住的并不是“我”的,学习的并不是“我”的,……,只有“真诚”才能找到真正的“我”。

上面所的这一点“更战术”一点,是因为当你设计中在画一条线条的时候也有关系,“这一条线是不是我要的线条”……

当然还要接着思考“什么是我认为真正不错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