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为发现自己的无知而感到兴奋

今天你无知了吗?:)

标题看上去很腻、很知心、很成功学,实际只是一起交流下读诸如“城市笔记本”这样的文章的读后感,即使看的人不多,我想依然可以交流,没看过的未必一定要看,请根据自己的口味来选择。我们交流的基础是,这可以看成我们以前讨论的“专业设计师,你专什么呢?”的一个后续,可能一些人会认为讨论这样的话题没意思,都是念来叨去的东西,不如看看设计图片来的有劲,推荐你去iDESIGN,那里不仅有很多,而且可以参与分享。有时我也觉得这样的讨论交流似乎是务虚,没有一种可立刻收获的沉甸甸之感,但经常拿“你专什么?”之类的问题来折腾自己,可以让自己变“傻”,也就是 Stay Foolish。

前面的评论中提到 Inspiration,除了“启发”,还有“激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读书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读,也有“不求甚解”的读,我们就从“不求甚解”的阅读开始。

前面一篇文章,写的是“发现自己无知”,其实这个“无知”不仅只是代表无知识,也包括“无赖”,无专业素养。我想应该会有人也有这样的感觉吧,在读“城市笔记本”之后,相比之下,我们身边和自己的设计是多么苍白,“设计”这个词是泛指不只是设计的结果,由此衍生的表达有“我对设计的认识是多么的粗浅”“我学设计是多么盲目”“我做设计是多么的想当然”“我对设计的追求是多么一叶障目”……我觉得有时读一篇文章的收获,不在于又懂得了多少东西,而是得到的这些问题。“想当然”很多人都认为是中国人常见的毛病,原因来自我们正在说的“不求甚解”(但我们说的“不求甚解”只是一种方法,不是态度)。设计的多学科背景也让我们在追求博和专之间徘徊而不深入,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也不等同于建筑设计,所以在阅读如“城市笔记本”这样的文章,或许得到问题比得到答案更重要。

如果要从那些文章中摘抄一句来代表,我选择:

这位跟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匠人语重心长地对大儿子说,“你看到科隆大教堂尖塔顶上的叶尖饰了吗(the finial at the top of the spire)?你能爬到那顶上去看个究竟吗,但是你看人家雕的,就像你能爬上去看个仔细似的。知道吗,因为那是给上帝看的”—境界斯卡帕的维罗纳人民银行(之二)

欢迎分享你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