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SIGN简报第10期

iDESIGN简报第10期

封面:
谁是希尔·瑞斯 / Who is Serious

我不是基丁,:-)(引用自:“不,我是基丁”

如果心情不好,可以把CCTV拉出来扁上一顿,这是一个有效且安全的方法,而CCTV时不时自动献身,节目不断。这不仅是一种发泄或者愉悦身心的活动,同时也觉得这是一种“伟光正”的行为,思想正确或者说政治正确。

围绕着CCTV众多门中,最多的还是“裤衩门”——CCTV新大楼。最近一个大概就是“色情门”吧,搜索一下可以看到诸如以下的标题:“CCTV大楼是套在国人头上的裤衩”,“CCTV大楼设计者库哈斯应该道歉”,“历时六年 超现实主义设计师将央视打造成‘色情主义’”……由此再往前看,此类话题从没间断过,我们这里也贴过一个“CCTV的创作分析”。

我们用正眼看过这个CCTV大楼吗?或者说我们严肃去看待过它吗?(希尔·瑞斯)

作为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或者说一个人人能谈论的建筑,必然它比平常的建筑有着更宽泛的背景,我们面对CCTV大楼,首先进入我们看待评价进程的不是这一个大楼本身,而是大楼所标志的东西,是CCTV甚至是国家。在我们去认识这个大楼前,我们的评价已经装载在先了,由于它是“伟光正”的,所以它就排除了其他另外一切的视角。这里面还有一些很隐秘的因素,比如政治正确和政治时尚的差别,所谓政治时尚,就是说我只有去贬低这个CCTV才是正确的才是潮流的,而不在乎自己对这个“政治”是有怎样的理解,更多的是不了解,就像时尚业一样,你不需要去认识,在没有自我意识的情形下一种群体性的盲目认同,对政治时尚的追随也是犬儒滋生的土壤之一。如果仅从区分“好人和坏蛋”“正确和错误”上来说,政治时尚多数是政治正确的,当时“好人和坏蛋”“正确和错误”通常只适合于儿童看电视剧,如果我们把CCTV大楼、CCTV或者我们的社会现状当作电视剧来看,这种对政治时尚的追随是无伤大雅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娱乐,所以我们不高兴的时候就可以把CCTV拉出来嘲弄一番。

现实中也到处可见这种把看似于己无关的事物当作电视剧来看的情形,我们对新闻的消费、对知识的消费、对国家大事的消费、对生活的消费……就像通过一块块电视屏幕看到的,只不过这个屏幕是没有边框的。Who is Serious?

难道CCTV新大楼除了像裤衩之外,真的在我们眼里一无所是,是我们不愿还是不想去认识这个建筑,以至于看到有人说这个设计是源自于色情寓意,就感到那种天下大乱带来的欣喜而兴奋不已。我们不否认政治时尚背后的正确性中有价值的部分,也不否认作为时尚本身所具有的传播力,但是通常时尚传播的是虚荣,如果说这种虚荣影响到一些本质的东西,与它背后的“正确”相悖尤其开始驱散自我意识的时候,这种时尚就是鸦片。

也许有这样的反问“那么如此环境下,你还想大众怎样去认识CCTV大楼?”或者说大众以嘲弄的视角去认识CCTV大楼会带来怎样的伤害?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大众以这样的角度去看待就说什么基本审美能力的退化之类,这种伤害是潜在的,就像犬儒。比如今天我们会说这个建筑像鸟巢,那个像鸟蛋,这个像裤衩……今后凡是看到一个新建筑就会说啊这个像文胸,那个像丝袜,这或许会锻炼了我们的想象力以及阐述力,如果我们仍然将生活当作电视剧的话,这也许并不坏,至少还有话可说,朋友见面还可以拿“裤衩”“鸟巢”之类来扯扯蛋,或许“和谐社会”就是这样。

iDESIGN简报第7期我们贴了一个“差速器是如何工作”的视频,人们对这个视频感慨说“如果我们上学的时候看到这个视频,我们中很多人在生活中将走的更远。……我想让我的孩子和我一起看这个视频。”那么,如果我们带着我们的小孩去看大裤衩,又该怎样向他介绍呢,大裤衩?色情门?库哈斯这个王八蛋?……我们的孩子就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真实的自己。

《iDESIGN 10》


Lost Foam Metal Casting

熔化泡沫模金属铸造简易教程

通常用铸造来做模型,会觉得很爽,看着将熔融的高温金属液体倒入一个模型成型,没有什么比这看上去更 hardcore 的了,由于条件限制,一般自己也很难做这样的尝试,即使接触也是熔点很低的金属,比如铝、锡或者白鑞,比如以前我们就介绍过一个在沙滩上浇铸白鑞的设计:Max Lamb 的 Pewter Stool。这篇文章介绍的熔化泡沫模金属铸造(Lost Foam Metal Casting)是制造模型一种常用的方法,即做一个和设计模型一样的泡沫模型,将其置入容器中(沙箱)中,贯注金属熔液将泡沫烧化就得到需要的设计模型,这个方法中有几个要点,首先需要将泡沫模型的外壁涂上一层腻子,然后需要做一个导流的浇铸口固定工具。详细的过程可以见这。另外这个网站(BuildYourIdea.com)还有其他一些制造方面的教程,比如CNC。网站的首页上引用了 Steve Jobs 的一段话(在1996年 Wired 3月份杂志):当你去问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是怎样做出某个东西的,他们通常会觉得有点担当不起,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把它做出来,而是他们看到了一些东西,而后可以看到明确的结果。这是因为他们可以连接起他们拥有的经验并将它合成为一个新的东西,他们能做到的原因是比其他人有更多的经验或者对他们的经验思考的更多。


Woodworking for engineers

工程师的木工

woodgears.ca 网站的标题就是 Woodworking for engineers 工程师的木工活,我们从这个标题就可以想象一些精致的木制的机械装置,这是一个个人网站,里面有丰富的教程,各种制作的技法,同时网站上也有一个对设计师有挑战力的游戏:考考你的眼力


audi logo
audi type comparison

奥迪标志和字体的变化

奥迪对它的品牌视觉形象作出了一些小的改进,在今年的日内瓦车展上发布新款 A4 即 2010 Audi A4 的时候,奥迪同时公布了新的字体,从 Audi Sans 更新到 AudiType,两种字体的设计都是来自 MetaDesign,详细比较可以见 FontFeed 的介绍。

我个人很喜欢标志的变化,或许比以前的少了一点优雅,但是多了一些明确或者说粗野(bold),就像车身设计的一些趋势一样,或许个性鲜明并不一定是所要追求的,但是有时优雅会显得保守或者陈旧。

此次的改变人们的一些看到可以见 Brand New


Convert UI 设计进展视频

Convert 是 iPhone 上的一个转换 App,这个视频是演示了这个 App UI 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细节上的刻画。


ikea

本期围绕着 IKEA 有三个话题。

1,宜家是中国人的迪斯尼乐园吗

Gawker 的一篇文章:Ikea Is the Disney World of China。 为什么说是中国人的迪斯尼乐园,因为中国人很多就是去逛宜家,坐在他们的椅子上,躺在他们的床上,把宜家当作逛街的一个街,当作一个游乐场一样长时间呆在里面游玩或者避暑。

这个现象可以引申出好多话题,诸如中国人的公共观念以及公共环境建设,逛街文化等等,但是在这我们可以讨论的就是中国人与宜家这个品牌之间的关系,在人们的议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两种看法,一种是宜家品牌的追随者,将宜家视为某一种时尚,另外一种是反对那些将宜家奉为一种象征的人,认为宜家在国外不过是一个家具的大卖场,并且对其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并不认同。虽然这两种看法通常是人们未经思考的一种喜好上的倾向,而消费观念或者品牌消费文化有时并不是靠纯粹理性的认识建立起来的,即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它是非常表面的,而里面的理性成分是建立在群体性之上的,即人们喜欢一个品牌并不是因为人们认同这个品牌的价值观,而是喜欢这个品牌的所有人潜在喜好(并不是对于这个品牌来说)积聚的一种表现。

2,宜家有包豪斯精神吗

Is There Bauhaus in IKEA?是 Design Observer 上的一篇文章,开头引用了格罗皮乌斯的话:“我们的指导原则是,设计既不是一种知识性活动也不是一种物质性活动,而是很简单地,作为完整生活的一部分,文明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必需。”“我们的基本概念——所有设计与生活相关,与“为艺术而艺术”以及更危险的思想将其归结为商业,是截然相反的”,他希望设计师将艺术和商业结合在一起为所有人服务。这篇文章作者以宜家里有包豪斯这个假设出发到宜家去寻找,当然最终看到的是宜家商业的一面缺少持久的价值以及对人性化社会的作为,文章总结起来总是很简单的,但是阅读过程可能会引发思考,就像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值得不断探讨,比如包豪斯、消费主义市场、设计理想等等。

3,宜家将自己的字体从 Futura 转向了 Verdana

宜家将自己品牌的字体从 Futura 转向了 Verdana ,这个最近网上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可以看一下以下的链接文章:

Brand New: Verdanagate (Verdana 门)

Typophile:IKEA goes with Verdana

NYtimes:Typography Fans Say Ikea Should Stick to Furniture

TIME:The Font War: Ikea Fans Fume over Verdana

idsgn:IKEA says goodbye to Futura

更多可搜索 IKEA Verdana

从网上人们的讨论中,基本的都是反对的意见为主,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当大众开始关心起字体的变化,因为字体在品牌中的表现是非常隐性的,也就是人们从字体中和品牌的交流是潜在的、涓涓细流的,而当人们开始将其提取到台前,主动去注视或解读其中的字体的时候,或许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变化的东西。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如果宜家将自己的字体从 Futura 转向了 Verdana,有一个脱离于此时大众喜好的价值标准,比如确实是从什么转向了什么,比如说个性形象更不鲜明了,然后来比较将此时大众的喜欢掺和进去,孰是孰非,比如说人们的热烈讨论的宣传性以及在讨论中传达新形象,比起字体变化带来的成本或者品牌伤害,哪一个更发挥效用。

另外人们将字体从潜在的提取到台前,能说明什么?这其中又会体现出人们对设计的认识以及消费产生怎样的变化?以及这种行为——“放大”本身是否有助于人们对设计的认识,比如说对字体如此敏感和在意是在表明自己对设计的追求的态度,还是对设计的认识真进入了这一种境界。假象一下这种情形,当大众纷纷开始以非常专业的角度来看待设计的时候,那时候设计又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呢?或者那是设计师对设计的认识和表达会是怎样。另外在我们设计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这种“放大”的行为,常常带来以偏概全的结果,把自己个人的一种体验推而广之为一种全人类的通感,有时候是很糟糕的。

……

我喜欢 Verdana ,讨厌 Fut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