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SIGN简报第12期
封面:
我们的现代主义
在前面一篇对 Hack2Work 的摘要介绍 中,有一篇文章是针对设计公司开 Blog 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中有一条是“不要使用图库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Blog,尤其在国内,图片的使用约束很少,很少有人会为在一篇 blog 文章中使用一张图片而去购买,当然这其中有很多是合理的使用,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配图文章,有的图片配的非常合适切题,有的非常有吸引力,有时同一张图片可以在不同的文章中看到,有的呢会自己配上一些文字甚至将图片编辑设计一下。那么从阅读这些Blog文章,会是怎样的体验呢?而说到图库图片,见到最多的就是各类广告画面以及网站上,比如说一个公司类的网站,如果有配图,通常使用的就是图库图片,而且很多都是类似的。而在广告上则更普遍,针对中国人的广告使用的是外国人模特,这是习以为常的,习以为常到很多自己拍摄宣传画面的都去找外国模特,或许此类模特业务也是同图库生产一样吧。可以随便点开一个大型网站,看看这些广告中的图片,有多少是直接从谷歌或者百度图片中下载一个然后捣鼓一下。这些图片不只是在一个地方可以见到,因为无论合理的还是盗用的,图库已经形成像中国的配件厂一样完备,比如最近你不时看到老罗英语培训学校使用的那套图库,几个三维小白人加一个三维的小白人,没注意还都以为老罗英语培训学校业务扩展了呢,对此你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也许这都是小公司的情形,那么我们看看大公司的,那些自己制作图片的,他们的广告,他们的页面是怎样的呢?独一无二这是肯定的,因为有的就是使用员工的图片。但是从感觉上来说,还是图库使用的范式,就是怎么看,感觉上就是和那种使用图库图片的一样。或许有人会说,商业公司就是需要这种感觉,什么感觉?图库感觉?所以,这就不是说图库的问题了,而是设计。如果把设计认为是图片+文字,那么怎么设计,都是图库图片的感觉,即使里面是怎样的机巧,埋了多少包袱,使用了多少文字把戏……就是说,我们仍然还在使用和学习套路之中,并没有关心“设计”,只是关心这样做看上去像“设计”就行了,这一点也促使了我们以前说的“模板”化设计的成长。而一些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则想方设法跳出这个圈子,摆脱这些套路的约束,投入设计的怀抱,努力向先进的设计模式靠近,从战略创意创新体验……等等去学习。
这样的把套路当作设计,不只是在平面设计中可以看到,实际上这是中国各个领域设计的现状。但是这个和“中国的现代主义”有什么关系呢?怎么会址到这呢?
那么我们来说说我们的现代主义,而直接了当提出这个前提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什么是现代主义”“中国有没有现代主义”“中国有什么主义”“中国的现代主义又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没说情。这篇文章不是专门讨论严格的现代主义,而是从大众出发,借这个词也讨论一下设计在当今大众中的一些表现,并以此来探讨我们设计的问题。
如果从大众来说,我们不好碰见一个拿葱的大婶就问“你认为现代主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首先我们可以将现代主义俗化到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词语上——“简洁、欧式”。
如果你现在去为一个人设计室内,那么多半对方会说出这两个词语,即使对方没有说出,你可能会争先恐后的找机会说出这个词,因为这样会让对方感到专业并且引起共鸣,因为对方需要的就是“简洁、欧式”。那么如果在产品上,产品设计中我们直接去问消费者需要怎样的产品是很少的,通产这个问题会首先问客户,那么类似这个“简洁、欧式”的词语就是“简洁、大方”。中国人内心还是喜欢欧洲,至少要表现出这个喜好。
那么人们说的“简洁、欧式”是什么样子的呢?“欧式“有时可能有的会指巴洛克、西班牙风情、浪漫的法国、蔓草纹饰之类,实际上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多数的人们喜欢是简洁的,实用的,良好使用空间,不需要一些繁复装饰的,但是看上去又不是呆板的,就是需要现代感强一点。那么设计师给人们设计的结果是什么呢?当然不会有繁复的装饰(一般的设计师还不会做),颜色以明亮为主,最重要的是,做一些几何造型,而且是抽象的,比如一大块墙,就和商店的形象墙一样,稍微做些点缀……
这些就是现代主义,我们随便转转就似乎到处可以发现里特维尔德施罗德住宅的影子,人们喜欢风格派,我的感觉是个人格外喜欢风格派。那么这些现代主义到底从何而来呢?图库,或者说作品集,也就是模板或者套路。
为什么会这样?现代主义虽然没有结束,但是那是上世纪的事,在它之后已经有后现代以及其他分类更细的主义、风格和流派了,为什么我们仍然还在此处徘徊。,当然是因为我们仍然没有完成对”现代性“的追求,”现代性“依然是我们眼前的障碍,只有跨过了这一栏或者说自我感觉达标了,我们才有更远的追求。
但是,很多人包括设计师在放弃对”现代性“的追求,比如一些搞国学的,搞传统的,或者热衷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师,并不去关心现在而是一味回到过去,崇拜过去,如果我们不了解过去还值得去崇拜吗?还有一些不探讨就批判“普世价值”却大谈“仁义礼智信”的大师们……一些设计师边故作深沉的做着自己有“文化积淀”的产品,一篇顾影自怜的慨叹现代社会的异化,谁又能回到过去呢?谁愿意回到过去呢?
我们仍然在追求“现代化”,四个现代化——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但现在人们能说自己已经在“现代性”上达标了吗?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工业已经完成现代化了,但是我们的生活呢?我们的生活追求或者精神追求呢?或者说我们的社会已经现代化了吗?
我们还在向往“现代”,但又不清楚“现代”是怎样,或许是简洁的欧式的,人们并不想要有什么罗德住宅的影子或者风格派的装饰,人们需要就是“现代”,我想那些因为现代社会带来的冲击而形成的反感退而从其他比如传统中寻找归宿的想法,应该时时要警惕,我们面对的问题仍是“现代性的追求”,我们应该正视我们“现代”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有时可能会很敏感,比如说“普世价值”这个词,但敏感之处就是问题所在。
很少可以见到使用图库能够做出好作品的,因为图库往往事先有了一个框架,无论你是看到图片想到设计,还是为了设计去寻找图片,而且给人的感觉往往很糟。通过学习套路也无法炼成真正的功夫,虽然有书写百遍其义自现之所,但对于主动追求的东西来说这是没有头脑的手段。我们也不可能通过描摹现代主义的作品集来完成我们的现代主义。
《iDESIGN 12》
人民画报60年封面精选
网易和《人民画报》合作推出的一个栏目——人民画报60年封面精选,而点击每一张当年精选的图片进入可以查看当年的所有封面,从1950年7月的创刊号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封面图片。当将年代拉长,它就成为历史的视觉记录以及视觉的历史记录,无论这个记录在当时的动机是怎样。
人民日报社新大楼
这是人民日报社新大楼的中标方案,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琦教授主持设计。我们先摘取一些设计介绍:
设计概念是以圆形造型表达“天圆地方”的寓意,通过电脑模拟从圆形开始逐渐演变成三维动态的双曲面造型,并且与长方形的基地形成呼应。最后在顶端形成的三角形的人字,与人民日报的主题关联,圆形的统摄地位同时满足了该项目作为区域中心的定位要求。
建筑从三个“角”上以外凸浑圆的巨大钢柱沿弧线直接交汇到楼顶,三面的玻璃幕墙则是内凹的曲面,整个造型简洁,并且十分节约造价。
或许我们进入了人民可尽情鄙视嘲讽“代表”的时代了?因为这些“代表”们脱离了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是如何之远,或许可怜的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
东南大学设计者:人民日报新大楼不是山寨楼 ,对“和迪拜的帆船酒店简直是一个模子”的说法作出了一个辩解,更多的评价可以搜索新闻。人民日报如果能坚持住并建成这个大厦,我想也是一个很好的实物“榜样”,与上面的《人民画报》专题一样成为历史记录,记录这一段。
那么我们只从设计的角度是看待这个设计,你的感觉是如何呢?恶心!
一方面,我们从设计介绍,理念介绍中可以看出,这样的描述就与其说像一位初识设计的学生写的说明书,
倒不如说是学生为应付课业而诌出的一段话,这也是套路,无论是学生还是其他都在这样写这些空洞乏味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随便抓几个词语,“天圆地方”是什么?我们曾经对这样的描述有过膜拜,比如一个小学生看到“天圆地方”这样的描述就会觉得高深啊,而后我们是默许无视,认为大家都是这么做,反正就是文字游戏不当回事,至于“天圆地方”是什么,管他呢。以至于这样的描述就成了模板,成了讨论,成了商品宣传册上无意义的装饰,或者是集体的堕落。我们可以随手拿起一本宣传资料,多少文字是具有它作为文字的价值的,有信息含量吗?只是一种客套,如果说认真对待的话,它就是 shit。(关于“设计说明”这一点,我们今后可能会专门讨论)
另一方面,我们就从这个建筑的造型上去看,因为这个建筑就是想通过造型来表达它自己的。我们从人们的评价的可以看看,除了大家都一看就看出帆船酒店的影子外,还有说是电熨斗、企鹅、电热水壶、果汁机,螳螂、吐信子的眼镜蛇……,我们可以把大众的这种对建筑的欣赏视角放在一边,如果一个建筑一看就让人们看到像电熨斗、企鹅、电热水壶……这些东西,很容易使我们想起那些恶俗的建筑,比如三个菩萨的酒店之类,那么也就不需要什么建筑设计了,为了表示这是人民日报的大楼,可以做成一张报纸啊或者直接把毛体的“人民日报”4个大字组合组合即可。另外像电熨斗、电热水壶……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层,电熨斗、电热水壶的设计是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像产品设计是一些热衷曲面造型的建筑设计师的一种表现,流线型、曲线、曲面、圆弧……让人看上去很新奇,实际上已经被人们所厌倦了,而这些趋向有机的造型一旦被人们厌倦,就是恶心了,因为它们身上没有抽象的基础,永远停留于感觉上的形式体验。人们早已经不喜欢帆船酒店了,人们用它来作桌面那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人们对有机形体的感官体验或许可以和自己欣赏人体艺术的历程相结合来思考,因为两者都是首先直接诉诸于感官并且较难朝广度和纵深度上发展,也难以抽象,也包括一些唯美化的照片的欣赏。
可以和 CCTV 新大楼作一下比较,希望这座大厦能够顺利建成,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
肮脏的海报
来自 ROLAND REINER TIANGCO,一半的任务由收到海报的人完成,而且会弄脏双手。海报显现,上书“THE FUTURE BELONGS TO THE FEW OF US STILL WILLING TO GET OUR HANDS DIRTY.”(未来属于我们中那些仍然愿意弄脏双手的少数分子),我喜欢这句话。
设计blog
如今,设计类的blog已经多的看不过来了,有时找到你合适口味的需要花上一段时间,不断筛选又不断寻找或碰到好的设计blog,当然主要是英文为主,中文的设计类blog还是较少。有人将这些设计blog整理成册,就做成了一本厚厚的书,叫做《Blog:Mad about Design》,主要是对一些设计类blog的归类索引和简要介绍。
如果你想从中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或者随便看看,可以看一下 things magazine整理的链接,巨多,保证你看不过来。
9/11
第一张图来自这里,1970年世贸中心这个项目的一份介绍,题目叫做《The World Trade Center: A building project like no other 》(世贸中心:与众不同的大厦),总共有11张图。
第二张是911纪念的一个传统项目,Tribute in Light-911纪念光碑,在911事件发生后一个星期,几个设计团队不约而同的想到了用光柱再现双子星的想法,02年从3月11号到4月13号每天晚上88盏7000瓦的探照灯组成两道光速照向空中,如遇到云层则会形成光斑,此后每年纪念日都举行,以纪念911遇难的人们。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各类911纪念设计中,将11设计成双子星的样子成为了通用的共识,更多 Tribute in Light 可以见flickr,这一图来自这里。
第三张图五角大楼911墓地,我们以前介绍过。图片来自 Boston The Big Picture 911纪念专题。
汶川地震的纪念,你还记得什么?我还记得刘家琨的胡慧姗纪念馆,但是这个建筑:
在现实中,匪夷所思的是,这样一栋小房子——异常平实低调的小房子,却不得不顶着巨大、无名的“压力”,悄悄地修建,不敢声张,以免遭随时夭折的厄运。在5•12一周年祭到来时,它终于完工了。这让所有关心这个小纪念馆的朋友们都松口气,大家都期待着早日去看望她。突然,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传来了:该纪念馆收到“有关部门”通知,不准开放!
Motorola CLIQ
Motorola 携着他们首款 Android 手机 CLIQ 回来了,在用户界面上定制了不少,即称为 BLUR,如图所示可以将一些社会化信息推送到前台。不坏也不惊喜。
大众 Polo 的设计手绘图
在这两年各大汽车的升级换代中,我最喜欢的设计就是大众,可以同以前一代的比较更明确、硬朗、更富进取性,这一点在其他汽车设计更新中都可以看到,而大众同时做到了内敛、简洁和优雅,尤其是引擎盖前段以及和前大灯的配合,类似于边贴边,没有迟疑没有妥协(如果按照过去比如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通常需要将这条边过度一下,或者加一点厚度,相比现在这个就显得此前的这些设计太显中庸了)。更多的设计草慧图可以见这。
Apple 新产品发布会
9月9号 Apple 举办了 It’s Only Rock and Roll 媒体会,发布了一些新产品,最主要的是为 iPod nano 加了一个视频拍摄摄像头(不能拍摄静帧的相片),由于摄像头的位置由于种种限制出现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方,所以在 iDESIGN 我们就收集了一些使用如何操作的图片,同时你可以依照 iPod nano 的拆解图(来自 iFixit,最近 Wired 介绍了这个著名的拆解网站),来假设一下,如果你来设计,你会如何安排摄像头的位置。
这几天网上热传一个视频,就是通过这次发布会的视频剪辑而成,将 Steve Jobs 几次发言者说到一些诸如“Incredible, amazing, awesome”这些词的片段挑选出来,合成了一个精彩的视频“Incredible, amazing, awesome Apple”(Youtube链接,需要翻墙,怎么翻墙?请仔细看 iDESIGN 精选,什么是 iDESIGN 精选,iDESIGN 精选在哪里?可以见这里),虽然比不上鲍尔默的“developers”,但还是很 Awesome 的。
Techcrunch 有一篇帖子解读了这一段视频,这一片文章叫做 The Importance Of Enthusiasm In Any Product (激情的重要性,在任何产品中),我很赞同其中一些观点。类似这个视频中不断将一些关键词强化重复而且很多时候是默无声息的,是一种洗脑的宣传方式,这并不是 Apple 的特例,其他任何营销人员都在使用这一套,但 Apple 和其他一些优秀企业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自己也是这么真的认为的(是 Incredible, amazing, awesome 的),而不是像另外的一些只是针对消费者或者只当它是一种手段,而自己是不是这样认为是私下的事。
或许这也可以联系到我们以前说的一些关键词,比如真诚,比如品牌和产品的讨论(Show me the PRODUCT!),很多在用什么“创新”向消费者洗脑的企业其实对自己的产品一点也不喜欢或者甚至一无所知……这一点和我们这一期开头一篇提到的宣传语、设计说明书也联系在一起了,如何让自己的设计说明书不再苍白,就是说出真实的话,不要随便忽悠,否则就和我们身边这些宣传册上的宣传语一样空洞而恶心。